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关注于人体健康的前期预防与持续康复过程,据医疗人才网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随着人们对于理疗服务的认可和了解,有35.2%的中国城市成年居民对健康服务有需求,按保守的估计,中国将出现1个800亿元的康复理疗服务市场。
咨询申申老师~~手机号就是微信号,加微信送中医教程。
幸运的是,周慧心生物基础不差,慢慢就开窍了,对中医认识也上了个台阶。回忆起读研经历,她觉得自己好像“被开了光”。 2年前,周慧心南下广州,加入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成为了医院妇产科主任罗颂平的博士生,主攻不孕不育。在这里,她体会到中医南北派的差别,“诊治思路不同,病人体质也不同。” 罗颂平的教导让周慧心的中医修养有了新的突破。“不用贵药,用便宜药也会有好疗效。” 相比于周慧心的走南闯北,游可琴的中医旅途简单得多。 童年时,父亲的中医馆启发了她对中医的兴趣。2010年,她只身到中国深造,起初只会说“你好,谢谢”,后来开始学中文。其实对境外学生来讲,语言是学中医的1道坎,尤其在阅读古籍时,“每1个字都认识,但拼在1起就不懂了。”游可琴说。 2年前,游可琴结束本科课程后,拜入林国华门下,成为1名针灸研究生。林国华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1附属医院针灸科的主任。每次跟随导师出诊前,游可琴在本子上罗列很多问题,逐1请教。 游可琴跟导师林国华出诊 “境外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导向。” 这些年来,林国华招收了不少境外学生,在教学中,他会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解释。 “中医是流动的文化,哪有国界之分。”林国华热衷于传播中医文化,希望有更多外国人能认识中医,学习中医。 现在,林国华的学生散落在五大洲的不同角落,但中医始终是连接他们之间的那根绳子。“当有人遇到医学难题时,就求助同门,大家相互解答疑惑,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1门学不完的科学,”游可琴觉得自己对中医理解只是冰山1角。过去,她在中医馆里捣鼓药材、看父亲把脉问诊;现在,她将中医视为是1种生活方式,每当身体发出预警时, 她运用针灸、艾灸调理自我,达到1种更好状态;未来,她想回到印尼,继承父亲衣钵,用中医守护他人健康。 原标题:我向洋人学中医:中国中医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醒醒吧!15940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