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小朋友,最近每次拉粑粑都很费劲。他会微微撅起屁股往下使劲,同时发出“嗯”的运气声,全身发力,接着脖子憋得红了,一直红到耳根、脸蛋,直到放松才一点点消退。有时候要费劲这么两三轮,才会真的产出“成果”。通常这时候的粑粑是一颗颗的,尤其前面一段干干硬硬的,好像落下来都会有砸地的啪嗒声。
奶奶说:哟,又拉羊屎蛋啦,一定是水喝得不够。爷爷说:来,吃点橘子,补补水。
洋洋平时吃饭,每顿蔬菜种类都不少于三种,菜也吃得挺多。按理说,喝水挺多,吃菜吃水果也不少,都挺“补水”的了。但大便还是干,还是有羊屎蛋,这是为啥呢?
我们知道,大便干是胃肠道津液不足的一种表现。胃肠道的津液不仅可以润滑肠道,还对大便有推动的力量,津液足了,大便就会是成型且干湿适中的,而且拉粑粑的过程不需要太费劲。
胃肠道的津液为什么会不足呢?有一种情况是热证,身体对津液的消耗量太大了,所以即使补了水也还是不够。比如夏天一直在出汗,一直在户外做运动,气血津液都腾腾地往外消耗。还比如积食了,胃肠道里堵住了各种食物和水的垃圾,不断地发热发酵,气血津液聚集在中焦也会生热,这时津液消耗就会比平时大些。通常这种积食的时候,孩子肚子会热热的,脸蛋红红的,手心脚心都热烫,嘴巴还可能是臭的,拉出来的大便干不说,还可能很臭,很黑。
但洋洋不是这种类型。拉粑粑虽然是干干的有羊屎蛋,但是不太臭。最近天气挺冷,他没怎么出汗,积食的表现倒是也不明显。他通常不大愿意喝水,但有时候会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很多,小便也多。喝完水后的一小时是小便高峰期,几乎十分钟就有一大泡。包尿不湿的话,一个小时就有很大一包。小便颜色很淡,味道也淡。
他睡觉时容易翻来翻去,经常会趴着睡,有时候还会哼唧哭几声,再接着睡。他的舌头颜色很淡,苔不厚,但舌头比较胖,水滑。他还有很多口水,一直流到脖子前面,常常衣服领子都是湿的。
从这些表现,我们大概可以感受到了,这些证据多是偏寒的。喝水后,小便清长,看上去洋洋对水有需求,但是他喝下去的水很快都从小便流失了,好像压根没有经过身体的处理,而需要的地方也并没有补充到津液。吃菜吃水果也是一样,虽然吃得不少,但是没有有效地吸收,因此缺津液的状况并没有改善。
这些吸收不了的水分,往下走变成小便,还有一部分以“湿”的形式停留在身体里。湿,就是没有成功转化为津液的那部分废水垃圾。口水多,就是这部分多余的湿从上面的出口溢出来的表现。舌头的水滑胖大,也是说明身体有湿。
所以回到之前的问题:明明喝了很多水,蔬菜水果也吃得不少,为啥还是大便干呢?很可能是身体并没有把这部分水变成有用的“津液“。这个就不是吃得多少的事儿了,而是中焦脾胃的吸收转化这一步出了问题。
当脾胃偏虚偏寒的时候,可以想象中焦这一块儿的温度、能量(阳气)都是不足的,整个胃肠道的蠕动会比较缓慢,运转消化的功能比较弱的。类似于我们发酵一个面团,温度高的时候很快就发好了,温度低就需要等更长的时间,而且发得也不太彻底。
虚寒宝宝吸收食物的能力弱,运化生成气血津液的效果也会打折扣。睡觉会相对不那么安稳,比较容易趴睡,因为当中焦比较虚的时候,会觉得肚子被顶着好像更舒服。尤其是长期羊屎蛋,长期有消化问题的宝宝,很可能是这一类的。对待这样的孩子,就不能只是用吃来解决问题了,还要考虑吃下去了怎么消化,怎么吸收。
因为他们的吸收消化能力可能只有五分,那么我们在补水,补津液的时候,就要用更容易消化的,不太费劲就能被吸收的食物。比如米油米汤。大米或小米熬粥后,除去米粒之外的那部分液体,有温度又有一点粘稠,比起水的质地更浓稠,会在中焦脾胃停留的时间长一点。米油富含米里面的精华能量,这部分营养能够补脾气,所以它不但好消化,还自带帮助消化吸收的能量。再有就是小面汤,补津液效果也是一流的,会快速的被吸收,然后流通滋润到身体四肢。
虚寒宝宝要尽量减少那些生冷寒凉的饮食。吃水果要避免比较寒凉的,比如猕猴桃、火龙果、香蕉这一类的,运化这一类水果需要的阳气更多,对于本身脾胃阳气就不足的虚寒宝宝来说,会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如果要吃,可以考虑苹果、桃子、樱桃、龙眼、葡萄这些相对不太寒凉的,而且可以蒸着吃、烤着吃,这就解决了生冷的问题,还有少量的吃,对虚寒的宝宝更适合。
再说一下羊屎蛋。我们知道原因是虚寒,那么解决思路就是温暖中焦。
洋洋妈妈后来给洋洋做的最多的就是艾灸。吃药还需要个脾胃吸收的过程,而艾灸是可以更直接把这种阳的能量补进孩子身体里的。中焦暖起来,脾胃的运化就会比平时更有动力,生成更多的气血津液,湿也就更容易被化开排出。
如果小孩子对艾灸比较抵触,可以选在他睡着的时候做。比如洋洋妈就会在洋洋中午刚睡着的那会儿,前四十分钟睡得最深最不容易被吵醒的时候,花上十分钟,艾灸两三个穴位。艾灸的部位,皮肤要裸露出来,为了避免着凉,可以在网上购买那种中间有一个大孔的毛巾。身体其他部分盖好被子,把需要艾灸的地方露出来,盖上这种有孔洞的毛巾,孔洞正好就对着穴位,然后悬灸。
艾灸的时候注意心要静下来,不要想别的事,整个人都全神贯注在艾灸的过程中,这时候持灸条的手可能会感受到一点轻微的酥麻感,也可能会感受到灸条的吸感,那就说明身体当下确实是需要这个能量的补充,灸对了。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当下有积食的问题,有明显的热证,那需要先处理好,再做艾灸。洋洋妈说,艾灸后,明显能感觉到洋洋中午的小觉会睡得比较踏实,呼吸好像也更加平稳了。
虚寒宝宝可以灸的穴位比如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一次选两三个,每个穴位灸三五分钟,每周灸两三次,就差不多了。悬灸时,艾条距离皮肤远一点,能感受到微微的热就可以。注意艾灸后观察孩子身体的反馈,再去调整时间和频率。
后来洋洋妈反馈:艾灸完当天流口水的状况就会少一些。自从好好喝米油、小面汤,少吃寒凉水果,再加上隔三差五的艾灸之后,洋洋很少再拉羊屎蛋。喝水也不是以前那种一口气喝一大杯,而是喝几口就够了。连带着让妈妈很惊喜的是,洋洋的脸色变得红润,睡觉安稳多了,而且居然也长高长肉了。
希望有同样类型问题的妈妈都可以试一试这么做,可能坚持一两个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