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妈说,文文一睡下就出很多汗,尤其集中在头颈部,底下的床单都被打湿了,这是正常的吗?
小孩子是纯阳之体,新陈代谢很快,腠理疏松,本身就比成年人更容易出汗。“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六条阳经汇聚的地方,阳气最足,相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出汗。睡眠是阳入于阴,阳气往里收敛的过程,阳气鼓动津液外出就形成了汗,而等到阴阳达到平衡,汗也就止了。
因此,孩子刚睡下时出点汗,是正常的。
刚睡下一小时出汗,大多是正常的
这种通常被称为生理性盗汗,表现为:刚睡着时开始出汗,通常出汗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在1~2小时以内。出汗往往以头颈出汗为主,身上出汗不多。孩子除了出汗,没有其他异常,睡觉安稳,白天精神也好,饮食、大便等身体状态正常。
正常的汗液排泄,可以帮我们带走身体里面不需要的垃圾,其实并不需要担心。但如果出汗过多,也会损伤我们的津液。中医里说汗血同源,汗液丢失过多,就跟失血过多的道理一样,可能导致体虚。
还有小孩子出汗太多,会打湿衣服,湿衣服如果没有及时更换,又容易让孩子频繁感冒。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帮忙,减少孩子的睡下出汗。
1.在睡觉前尽量让孩子放松,不看电子产品,不玩太激烈的游戏,不要玩太容易兴奋的,激烈的游戏。如果孩子在睡前活动过多,脏腑功能代谢处于活跃状态,那么睡觉时气血的收敛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也更容易产生热量,这都会导致出汗增多。可以做一些安静的活动,听听故事或者音乐,让身体和精神都沉静下来。
2.睡前两小时尽量就不要吃东西了,晚餐尽量不要过饱,以好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果睡前吃了东西,或者睡前奶喝太多太晚,也会让中焦脾胃在该休息的时候加班工作,这种加班干活也会生热,胃液和汗液的分泌都会随之增多。
3.孩子的新陈代谢比大人快,所以他们比大人更怕热。尤其是睡下后两小时内,只要孩子手脚不凉,我们就可以给他们盖相对薄的被子,等到后半夜再适当增加。
4.夏天瓜果类蔬菜正是季节,比如冬瓜,丝瓜,黄瓜等等,这些瓜类大多会有一点清热利湿,生津液的作用,能把身体多余的热降一降,垃圾通一通,所以也很适合孩子适量吃,对于减少内热出汗会有帮助。
睡下两小时后还出汗,通常是这两种类型
但如果孩子已经睡着了一两个小时之后,还是继续出汗,大汗淋漓,那就不太正常了,已经属于病理性盗汗的范围。
比较常见的原因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有热,出汗是为了泄热
孩子们出汗多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吃得不好消化了。吃了热性食物(高能量、高糖等)或者积食了,身体气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在局部聚集,从而产生热量。
文文妈就发现,有一次文文吃多了蛋糕,晚上睡觉不仅满头大汗,身上也湿湿黏黏,肚子还热烫,夜里也睡得不踏实,第二天起来,嘴巴都是臭的。高热量的蛋糕,巧克力,冰淇淋,还有很多奶制品,以及大部分肉蛋类,吃多了消化不良的时候,都可能会导致内热的出汗。
我们观察的时候,这种内热出汗通常伴随口气大,舌苔黄厚,大便很臭很干,喝水量增大,情绪上很烦躁,睡觉不老实,翻来翻去的症状,肚子和手心的温度可能会偏高。这时候身体出汗就是为了把热发出去,帮助能量散开。这种情况在孩子中非常多见,还有很多孩子长期的盗汗都是跟家庭的饮食不当有关系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调整饮食,尤其是减少晚饭的量,在白天增加适当的运动,让多余的食物都能被身体逐渐消化掉。如果暂时这几天积食明显的,可以尝试用焦三仙煮水排出积食。
排积食的焦三仙的做法:
取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中药店购买),各6克加入砂锅或者不锈钢锅里。放入适量清水浸泡药材20分钟。开火烧开转小火熬20分钟。得汤汁,分2~3次喝完。连续喝3天左右。
焦三仙对消除米面、肉类和淀粉类的积滞都有作用,还能稍稍照顾一点湿,对于不太严重的日常积食,这个方就能解决了。
但是还有一些其它情况导致的局部阻滞和淤堵,有淤堵,就可能产生局部能量偏高的情况,在没有积食的情况下,依然会产生盗汗。那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尝试增加运动,运动本身就有疏通气血,提升阳气的作用,可以帮助把一些瘀滞通开。也可以考虑去面诊医生处理。
第二种是体虚不能收敛
身体虚,体表肌肤腠理毛孔开合失常,津液留不住而外泄,从而形成了盗汗。就好像一个水龙头拧不紧,一直在滴答流水一样。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孩子,或者经历了错误的治疗,服用大量的抗生素寒凉药之后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比如以下这个案例:11个月大的男宝宝,发烧3天,期间服用了一些退烧药,但是退烧以后的十几天里还一直在流鼻涕和咳嗽,并且睡觉的时候头部出汗严重。妈妈对这个孩子出汗的描述是“超级多”。同时,尿量也很多,而且不怎么吃东西。
这个案例里面,除了出汗之外没有明显的热证,还有明显的虚证,寒证。如果错误地治疗感冒或者发烧,尤其是一发烧就发汗退烧,身体大量出汗以后正气也会被消耗,身体没有能力将邪气彻底清除,就会一直去抵抗邪气。表面上看起来就是鼻涕咳嗽长期不好。时间一长,正气损耗得更严重,身体当然变虚了。
如果是身体虚产生的盗汗,那就得用补益的方法了,不过如何“补”就要讲究。比如“伤寒第一方”——桂枝汤,就常用于这种表虚不固导致的出汗问题,临床上,遇到体质虚的,我们有时还会加黄芪、党参一类的去帮助正气的恢复。
体虚不固的出汗,孩子可能有这样的表现:比如皮肤肌肉非常松弛,不结实,面色可能发白,平时容易没力气,懒得动,舌质偏淡,不红,苔薄白。这种情况建议的食疗是黄芪粥。
黄芪能够补脾肺之气,能补到身体的皮肤腠理和皮下脂肪的部分,也就是体表出汗的那个“出口”,相当于把水龙头上紧了,不该漏的水就不会流出来了。
黄芪煮粥做法:
1. 用适量大米(或小米)煮粥,放入黄芪15g。也可以加入几颗红枣,红枣和中,给中焦脾胃加点能量。
2. 大火烧开,小火煮一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3. 煮粥里的黄芪不用吃,喝粥即可。黄芪粥能够益气、固表、止汗,对于体虚不固导致出汗异常的孩子,喝两三次就可能有效果了。
注意,有表证,正在发烧感冒时不吃;身体垃圾多,舌苔厚腻的不吃。三岁以下孩子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