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年痴呆症,我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我奶奶、我外婆,最后都得了老年痴呆症。我奶奶更严重一些,最后什么人都不认识,没有一刻头脑是清醒的,最终也因并发症去世。所以对于这个病,我们家都非常的惶恐,实在是看到病后的那种“无明”状态,活着毫无意义,生不如死。
没学中医以前,对于这个病的发病原因,我听的最多的说法就是:老人不与外界联系,交流少了,因此痴呆。出于这个原因,老崔一退休,就为了防病开始各种玩耍,成了院子里有名的社会活动家。而相对来说,我的宅男老爸就成了家里的痴呆隐患,因为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电视,常年不与外人接触。用老崔的话来说:我们家,只是千万个老年家庭的缩影。
因为就目前老年人的生活境况来看,老太太确实是外面玩耍的主力军,不管是旅游、聚会、吃饭、跳广场舞,95%以上都是老太太。她们精力旺盛、活动力强、组织性高、勇于创新。玩的花样之多、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让大部分年轻人都望尘莫及,心悦诚服。
敢跟小伙子抢篮球场跳舞的,是她们。敢霸占商场前面的广场排练合唱的,是她们。敢在公园里爬树爬墙拍照片的,也是她们。只要有一块空地,不管这里是居民区还是商业闹市区,都可以成为她们的舞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老太太做不到。
相比之下,老头子就非常逊色了。男人一旦退休,好像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除了偶尔出来散个步,遛个鸟,下个棋。老头多半都是闲在家里的,以前是听广播,现在是刷抖音。出去玩?在门口和其他老头聊会儿天,已经算是最大的社交。
所以如果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是与他人交流多少成反比的话,那么老头一定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发病人群,且比例会相当的高。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报道:2024年,中国现存的AD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为1324.395万例;中国的AD及其他痴呆患病率、死亡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在女性中的相关数据高于男性。
由上海瑞金医院牵头并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单位专家联合撰写完成的“AD报告”显示,中国女性患病率(1188.9/10万)、死亡率(30.8/10万),分别高于男性的患病率(669.3/10万)、死亡率(14.6/10万)。
由此可见,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女性大约都是男性的两倍。这个结果,和“谁不玩谁得病”的民间说法,完全不相符啊。可见,老年人多出去玩、多与人交流就不会得老年痴呆症,根本就是伪命题。
那从中医的角度,老年痴呆症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在我看的各种中医古书里,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老年痴呆症”这个词,只有痴呆症。痴呆症的病机也各有不同,有因虚有因实,有因寒有因火。但唯一绕不过去的,就是因痰。中医里,心主神志,心窍如果被痰蒙住,所谓痰蒙心窍,就会出现神志混沌,神识不清,表现出痴呆的症状。
所以名家治呆证,均以化痰为主,然后再有热清热,有虚补虚,万变不离化痰的宗旨。就好像贾宝玉得了失心疯,呈现出痴呆之像,太医来了也是化痰,几天就恢复了神志。如果说《红楼梦》是小说,里面的治病之法不一定为实,那么陈士铎先生在《辨证录》里记载的治法,足以尊崇了吧。他在呆病门中共讲了呆病的六种证型,但是不管哪种证型,俱与痰有关,治法无非化痰理气,推荐用方中都有化痰的药物,比如半夏、茯苓、天南星、白芥子。
因此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总和痰有关,和出不出去玩无关。之所以老太太得病率高于老头,是因为女性从中年起,由于生育、家务操劳,脾气比男性更为衰弱。脾虚不能化湿,肝郁又容易生热,时间一长就热炼水湿为痰。
就像我奶奶,身高150,体重只有70多斤,但是她养育了6个子女,而且长期承担着大负荷的科研工作。这样的女人,又怎么会不脾虚,没有痰郁呢?!她得老年痴呆症,也就不奇怪了。
知道了这个根本原因,那么防治老年痴呆症就可以直接从健脾利湿、清热化痰入手,而不是整天在外面跳舞、疯玩。其实老年人本身阳气就虚,晚上跳舞、唱歌,不但不能锻炼身体,反而耗阳,结果导致痰湿更重,罹患痴呆症的几率也更高。
老年人正常的社交,是应该被鼓励和提倡的。但是要把握度,不能盲目。晚上、冬季,都是需要藏阳的时候,老年人要想身体好,就需要在这些时间段保护好自己的阳气不散失。最好的健身不是大晚上的跳广场舞、公园里练合唱,而是散步和静养。在家看看电视,听听轻音乐,写写字读读书,都是极好的养生方式。
如果不和人交流就会得老年痴呆,那么僧人和道士就应该是痴呆症的高发人群了。但事实上呢?并没有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一届老年人中流传的“养生谣言”特别多?是因为他们生长在中医被压制最严重的年代。是时代的伤害让他们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当中医的智慧被蒙蔽时,我们就会活得无明又无知。